长沙美协主席刘昕文:胸有丘壑 画有意境
他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走出国门、远赴美国举办个人展览的画家;他的山水画作大气磅礴、力度充实,不拘于自然物象;他主动探索中国画的表现形式,形成了色彩鲜明、构图别致等个人特色。他就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、长沙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昕文。
色彩鲜明令人眼前一亮
刘昕文的个人简介上有一条“1993年应邀赴美国洛杉矶举办‘刘昕文个人画展’”的描述。在当年,这可是促进中美文化交流、轰动省会文化界的大事。可中国画与西洋画之间的差异毕竟不小,看惯了油画的外国人能接受水墨画吗?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刘昕文应邀办展的底气之所在。原来他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西方绘画的元素,使之既具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,又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海外观众的审美,最终画展大获成功。而这“独门秘笈”正是色彩的运用。
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重要技法,正所谓“王摩诘画山而不见云,齐白石画虾而不见水”,说的正是留白的妙处。不过很多外国观众并不知晓这其中的奥妙,在他们的画笔下,云是有层次的,水是有变化的。考虑到这些,刘昕文赋予了云水、山石、草木等鲜明的色彩,画面时而明亮璀璨,时而温馨淡雅,时而深沉压抑,令观者眼前一亮。
“刘氏皴法”不落窠臼
出神入化的色彩运用并非是刘昕文一时心血来潮的结果,而是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、总结的过程。上个世纪80年代,刘昕文和国内许多画家一样,也在思考如何突破中国画传统的表现手法。他先后创作了《山水之零》《灵幻山水》两个系列,由此声名鹊起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。在前者中,他试图打破中国画“自山下而仰山巅,谓之高远;自山前而窥山后,谓之深远;自近山而望远山,谓之平远”的散点透视构图,借鉴西洋画焦点透视的原理,赋予画面更丰富的空间感。在后者中,他又就水墨交融、色彩鲜明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有益尝试。
为了能让色彩表现更加自然、柔和,刘昕文还巧妙运用水彩画中的湿画法,通过水色渗透、晕化而呈现出透明、流畅、轻快的特点。他画作中呈现出的肌理样式更是不见于中国画传统皴法,故而又被部分评论家谓之“刘氏皴法”。
搜尽奇峰,神遇而迹化
刘昕文笔下的山水鲜有特定题材,更是不受自然物象的束缚。用他的话说,其创作是“形成于思”。
“我的很多作品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动手创作的。”刘昕文笑言,“我也常去各地写生,那些名山大川、田野风光等,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不过我认为,写生可以作为创作的基础,但写生并不等同于创作本身。因为人并不只是用眼睛欣赏山水,更要用心去感悟那份灵气。古人说‘胸有丘壑’,只有如此你才能表现出写生所达不到的意境。”
“搜尽奇峰打草稿也,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。”这是清代著名画家石涛在《苦瓜和尚画语录》中提到的艺术创作思想。刘昕文引用它,也正是要说明美术创作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物象表现出来,而是要将心中的审美意象外化为艺术形象。